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載體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聚合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發展、農業經營、農民富裕的重要建設方向,是全方位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的一個重要方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建設同樣可以在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中實現聚合、高效發展。
國家為農業農村的未來建設確立了三種發展類型,分別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要,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要求實現農業產業、農業環境和農業主體的現代化。而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一條新的可實現路徑。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現實性解析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是新時期發展條件下的現實需要,是在特定條件下利益最大、發展最優的選擇。所謂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指在農村地域范圍內,以農民為主體,相關利益方通過聯合與合作,形成的具有明晰的產權關系、清晰的成員邊界、合理的治理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實行平等協商、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經濟形態。
近些年來我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勞動力構成、農業技術供給等方面都在發生變化,農業生產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規模化經營的比重愈來愈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所要求的資本投入、技術服務水平以及與市場對接的能力,不是單一農戶能夠具備的,相應的經營風險也不是單一農戶能抵御的。在此背景下,新型集體經濟應運而生。在新型集體經濟推動下,農業生產的組織方式、抗風險能力、規模和盈利水平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現代農業產業園中的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
產業園的集群性、規模性發展需求,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供契機。農業產業園,利用園區自身的資源、區位優勢,借助園區管理的土地、稅收、租金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通過招商引資進行開發經營,以綠色生態、低碳、高科技農業為標志,以產業培育為核心,以規模化經營為基礎,以特色產品為支撐,以園區化、產業化、集約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手段,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空間集約用地、設施配套的規劃理念和產業集群、資金集聚、技術集成的開發經營理念,形成一種集現代農業展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和農業旅游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高效農業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建設遵循系統性、綜合性、整體性的理念,這一理念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理念相契合,某種程度上具有相承性,并且具有一致的利益方向,有利于提高組織效率與生產積極性,實現融合高效發展。
產業園因地制宜圍繞主導產業集中發力,需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強力配合。自2017年中央部署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來,我國已批準創建百余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各地還創建了千余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一大批市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基本形成了以園區化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格局。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相關文件,鼓勵社會資本開發特色農業農村資源,支持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主導產業全產業鏈升級,積極參與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漁港經濟區。
農業產業園都是在結合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生產條件優勢等現實條件的基礎之上,圍繞主導產業開展建設,而在我國當前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集體經濟土地制度之下,農村地區優勢的先賦性資源都歸屬于村集體,因此村集體經濟配合與融入對產業園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在農業產業園建設中
實現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聚合發展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在新時期、新階段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不僅包括改造后的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也包括基于私有產權形成的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經濟,以及公有產權和私有產權聯合的混合型集體經濟。某種程度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農村的典型詮釋。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農村集體經濟,傳統模式主要是勞動者的勞動聯合,而新型集體經濟不僅包括勞動者的勞動聯合,還包括勞動與資本、技術、管理等聯合。新型集體經濟的凝聚性、開放性與市場性,這些新型特征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能夠成為農村經濟建設、農業產業園發展的重要推手。
以集體經濟為單位整合融入農業產業園的發展體系之中,實現資源、信息、技術、勞動力等要素的高效流動、互動,破除產業園內部發展壁壘,實現農村集體經濟轉型成為真正的新型集體經濟,發揮組織效率、生產效率、交易效率,降低溝通成本、流通成本、交易成本,實現大集體與小集體的聚合發展、融合發展、持續發展,實現以縣域或小城鎮為單位的城鄉融合發展,開啟現代化建設新思路、新策略,助力鄉村振興。
撰稿 | 尹恩生 清研集團江蘇子公司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