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下好文明城市創建“三步棋”,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文明是人類進步的代名詞。生活因文明而美好,城市因文明而美麗,歷史因文明而迭代,時代因文明而進步。文明城市創建并非文明與城市的簡單疊加,而是讓城市在發展中逐步散發文明之光。其過程自然不是事關文明創建類工作純粹、單一的推進,而是多角度、全方位、體系化、全面性的推進。其涵蓋范圍之廣,涉及程度之深,可見一斑。因此,必須下好文明城市創建“三步棋”。
下好城市環境整治“基礎棋”
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城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國家發展實質上是一座座城市發展的合集。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城市現代化的基礎性地位無可撼動;而在城市現代化的道路上,為每一戶家庭構建良好的、能夠滿足現代化日常活動的城市生態環境更是基礎中的基礎。這同樣也是文明城市創建體系中最為基礎的一步,但同時也是最難完成的一步。
那么,如何下好這步“基礎棋”呢?實踐出真知,數年文明城市創建經驗表明,城市環境整治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協調和把握人與環境的關系。人不僅能夠根據自身生產、生活需要改變周圍環境,還能根據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生產、生活習慣,從而適應環境。城市環境治理的關鍵就在于后者。

首先,需要從居民日常需求入手,推進精準整治。詳細且深入地了解不同年齡段居民生活、工作、社交、消費等日常必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針對不同年齡段居民不同需求,規劃實施不同整治措施;其次,需要從環境整治本身入手,將整治放在臺面上,增強居民體驗感、認同感。進一步變革整治方式,以更公開的方式進行環境整治,讓居民從看得見、聽得到向愿意看、想要聽轉變,切實體驗到、感受到、享受到整治成果,讓居民從心底認可整治工作;再次,需要從居民思想觀念入手,增強宣傳內容吸引力,拓展宣傳范圍覆蓋面,改變居民不文明觀念。需多角度切入居民思想,立足居民本身,多角色、多方式柔性勸導居民自覺愛護環境衛生。只有這樣才能全面且深入地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城市構建,進而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奠定現實的環境基礎。
下好精神文明創建“關鍵棋”
促進物質與精神相協調
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城市環境的改變只是基礎,城市精神的變化才是關鍵。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深刻闡釋過物質與精神的關系,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系亦是如此。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程度決定著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度,而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度又反作用于物質文明發展本身。同時,精神文明還具備相對獨立性,在物質文明客觀、永恒的發展過程中,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度并不會完全與物質文明保持一致,或落后、或優先于物質文明。無論何種情況出現,都將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只有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程度相當,彼此協調之時,城市乃至整個國家才會和諧、穩定。
可見,下好精神文明建設這步棋尤為關鍵。不僅有利于在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動態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還能為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有利條件。
那么,如何下好這步“關鍵棋”呢?綱舉目張,執本末從。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體系建設,它包含了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方面,滲透在整個物質文明建設之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回歸本質,精神文明建設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引導人們對自己的主觀世界自覺地進行改造,從而提高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
為此,需要從組織制度上,強化系統性觀念,站在整體性視角謀劃布局,以提高人的素質為導向,突出關鍵重點,精準制策施策,靶向聚力發力;還需要從宣傳教育上,廣泛開展“強國復興有我”“學四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精神文明創建相關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潤物無聲地將文明理念送到百姓身邊,送進居民心田;更需要從城市文化上,立足優秀文化,注重文化內涵,發掘城市文化潛質,彰顯城市精神特質,以軟實力的提升來增強城市吸引力。
下好人民積極參與“長遠棋”
創造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是社會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的主體。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追求的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整體文明素質、文明程度的進步和提升。這必然需要國家和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文明素質、文明程度的進步和提升。
然而,國家(社會)與人民(個體)之間存在一個雙向奔赴的關系,兩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個國家(社會)所散發出來的特質往往是在這個國家(社會)的每一個人民(個體)生產、生活等社會活動的綜合表現,國家(社會)的興衰由生活在這個國家(社會)的人民(個體)的社會活動所決定;而國家(社會)的發展究其根本在于為身處這個國家(社會)的人民(個體)創造更好的、能夠促使自身自由而全面地發展的條件。

因此,只有下好堅持人民的主體性地位這步“長遠棋”,讓人民充分享受到發展帶來的成果,才能充分調動人民參與的積極性,進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正所謂,被動改變遠不如主動求變。一味地牽引人民向前走,單純認為所做即為人民所要,迫使人民走向文明城市創建乃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被動面,不如變被動為主動,確立人民作為社會主人公的地位,堅持人民至上原則,深入人民群眾,進一步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始終如一地站在人民立場上,思人民所思,想人民所想,欲人民所欲,求人民所求,積極引導人民廣泛參與到文明城市創建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讓人民成為城市、社會乃至國家的建設主體。
綜上,創建過程不僅需要從城市表面入手,下好城市環境治理“基礎棋”,通過對城市環境問題的整治,精準、細微地改善整個城市的環境;還需要從城市核心入手,下好精神文明創建“關鍵棋”,通過推動精神文明創建,變革整個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深入、長效地改變整個城市的精神面貌;更需要從居民積極性入手,下好人民積極參與“長遠棋”,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熱情主動參與其中,從根本上改變被動創建的局面。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城市乃至國家的現代化進程,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撰稿 | 張世璟 清研集團公共服務研究二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