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從演變進程看北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特色
?村容村貌作為鄉村外在的自然表現,也是鄉愁的主要載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善、提升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成為廣大農民群眾最期盼的問題。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制定了具體的目標。各級政府積極貫徹中央要求,將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重心向農村偏移,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各地農村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將新農村建設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實現新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更是提出“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的要求。
北京市作為首都,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早在2004年,北京市就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以實現農村“綠化、美化、硬化、凈化、亮化”(以下簡稱“五化”)為標準的“生態文明村”創建活動,推動全市具備條件的村莊進行環境整治,開展生態環境建設。北京市“生態文明村”驗收考核第一項指標就是以村域規劃、村容村貌、產業結構、飲用水源、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林木覆蓋率為主要內容的村莊建設,基本涵蓋了之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要工作方向。清研集團城市管理研究團隊分析闡述北京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演變進程,借此探討北京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工作特色。
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鄉村振興戰略
描繪新藍圖
農村人居環境是廣大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底色,見證了鄉村的興衰榮辱,伴隨著國家農村建設政策推進而不斷改善提升。在2006年以前,北京市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升相關工作也一直在進行,但在政府文件中涉及到整治工作基本都是“農村環境”、“農村生態環境”的提法,并沒有形成科學、統一、專門的政策表述,直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期開始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才開始頻頻出現在政府文件的話語表述中。因此,北京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6-2012):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并描繪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特征——“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06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為全國各地農村全面開展人居環境建設提供政策支持。2006年,北京市發布《關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加快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意見》,全市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北京市此次整治以村莊街坊路硬化、安全飲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廁所改造為重點的“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和“讓農村亮起來”、“讓農戶暖起來”、“讓農業資源循環起來”工程(以下簡稱“5+3工程”)為抓手,著力解決農民最急需的生產生活設施建設,全市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第二階段(2013-2017):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努力建設美麗鄉村”。2013年2月,農業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決定2013年在全國選擇1000個左右村莊開展“美麗鄉村”創建試點工作,2014年全面開展創建工作。北京市有10個村莊入選第一批試點,至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美麗鄉村開始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代名詞。2014年,北京市發布《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2014-2020年)》,大力實施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重點推進農村地區“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農村電網改造和農民住宅抗震節能改造等,進一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第三階段(2018-2021):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提升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層次。2018年北京市發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在前期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進一步提高建設標準,增加建設內容,提升建設水平,北京市美麗鄉村建設2.0版正式上線。2022年3月10日,北京市發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行動方案》,為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推進北京美麗鄉村建設繪就新藍圖。
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鄉村振興戰略,“建設”所處位置的變化,讓鄉村建設的主體回歸農民,既表現了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日益增長,又體現了黨一直在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而這些理論創新映射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域,也促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層次不斷提升。
從講究“村容整潔”到注重“生態宜居”
提升新境界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美好鄉村田園生活,一直以來都是廣大群眾心中的期盼。環境問題往往是最容易引起群眾不滿的,只有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境界,才能更好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美麗鄉村增色添彩。
在北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第一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開展一系列的工作,其中“村容整潔”就是對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具體要求。這一階段,北京市實施了《北京市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北京市新農村“三起來”工程建設規劃》,基本解決了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問題,北京農村人居環境逐漸實現“五化”,達到干凈整潔要求,但干凈整潔只滿足了農民群眾對環境的最低層次需求,而且各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靠政府來推動,千村一面,同質化嚴重,有的村甚至舉債來搞建設。
第二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入新階段,美麗鄉村建設成為時代新課題。北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吸取了之前的工作教訓,開始注重因地制宜,堅持規劃先行,注重保留農村特色和田園風貌,堅持量力而行,建管并重,廣泛動員農民參與建設。北京農村人居環境開始注入美麗基因,綠色低碳田園美、生態宜居村莊美、健康舒適生活美、和諧淳樸人文美開始成為整治工作新標準,北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標開始從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升級。
第三階段,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新的20字方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態宜居”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新目標,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了新境界,不僅講究外在環境美,還要注重農民主體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這一階段,北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注重長效,建管并重,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推進“清臟、治亂、增綠、控污”。北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立足美麗宜居,從全面推開向整體提升邁進。
從聚焦村內公共區域到
向農戶庭院、村莊周邊延伸
實現新跨越
北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論是萌芽期的村莊“五化”,還是第一階段“5+3”工程,整治范圍只限于村內公共區域環境,瞄準村內房邊、路邊。通過實施“5+3”工程和“三起來”建設工程,北京農村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農村街坊路得到硬化,夜晚村內主要道路實現亮化,安全飲水得到鞏固提高,農村環境發生了從內到外的變化,基本實現了路暢、夜亮、村綠、街凈,基本解決了村民最直接的需求。
之后,進入新階段,美麗鄉村建設成了農民群眾的共同追求。廣大農民群眾對生活生產條件有了更高的需要,之前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范圍已經不能滿足群眾需求。為此,北京市提出要疏浚坑塘水渠,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規范農藥包裝物、農膜等廢棄物管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范圍開始有了新的突破,不再局限于村內公共區域,而是深入到房邊、路邊、田邊、水邊、村邊,進行村莊環境綜合整治。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后,生態宜居成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目標。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期間,北京市整治工作注重農村特色,根據平原、城鄉結合部、淺山、深山等不同地區特點,開始全面整治農村環境,逐步消除村域內存在的“臟、亂、差”現象;再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期間,北京市整治工作更加注重與自然條件和風土人情相協調,強調鄉村風貌引導,提出要推動環境整治向農戶庭院、村莊周邊延伸,促進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傳統文化相得益彰。至此,北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范圍實現新跨越,不僅注重村內村外公共區域環境整治,還要聚焦村民庭院環境建設。
撰稿 | 田忠斌 清研集團城市管理研究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