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文化 |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 污名化中國抗疫仍歷歷在目
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是新冠肺炎疫情最早的受害國,也是截至目前在抗擊疫情中貢獻最大的國家。抗擊疫情,中國傾舉國之力,動員了全社會的力量,付出了沉重而巨大的代價。中國的努力,不僅保護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也為全球抗擊疫情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中國抗疫遭受西方“污名化”“政治化”對待
然而,早在疫情發生之初,不少美國媒體便將病毒名稱與武漢掛鉤,《華爾街日報》不僅將其名稱與中國掛鉤,更是以《中國是“亞洲病夫”》為題發表了辱華文章。美國部分政客和極端者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持續炒作“實驗室病毒”等各種病毒起源于中國的陰謀論,并不斷在病毒的稱謂上做文章。更令人氣憤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公然將新冠病毒名稱與中國掛鉤,引發美國國內和國際輿論的一片嘩然和憤慨。美國政客喋喋不休地污名化中國抗疫,無疑是卑劣的抹黑行徑。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中國的和平崛起,挑戰了不公正的國際秩序,一些西方國家出于多種動機圍堵中國,國際輿論斗爭日益激烈。
而現實的處境是:中國尚處在話語低位狀態,中國與世界的交往,存在巨大的文化逆差。中國的崛起須有自己話語“護衛艦”保駕護航。失去話語護衛,即便你做的全是對的,西方也說你是錯的,將你的行為污名化,甚至妖魔化。
這個問題也是中央所急切關注的。在這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新形勢、新任務下,我們要花大力氣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要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
-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
中國國家形象片在紐約時報廣場播出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僅有利于消解國際社會的污名和偏見,打破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的刻板印象,也有助于向世界及時傳遞和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方案,以更好展現大國擔當。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習慣用別人的話講自己的故事。既沒講好,也把自己講低、講沒了,以至于到了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正如總書記所說,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中國話語的建構不應依附于他者話語,而應基于中國獨特傳統和現實語境,基于中國自身歷史和現實規定性的理論闡釋,基于中國道路,應具有鮮明中國精神特質,具有中國力量。
- 講好一個個生動立體的“中國故事”
李子柒田園生活短視頻火到國外,引發廣泛關注
講好中國故事絕不僅是中央的事情,而一個政府主導的,有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共同參與的全民事業,是一個需要從戰略、思想到行動和措施各方面統籌謀劃、協同推進的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發揮各自特色和優勢開展工作,展示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這就要求,各地要加強對所屬地方媒體建設外宣平臺的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地方媒體在傳播中國國際形象方面發力。
現實中,地方媒體因為深耕本地,往往對所在地的民情、特色有著更為深入的了解,因此,各地要善于調動所在地的資源,聚焦地方特性,充分發掘地方特色,把更為鮮活的內容傳播出去,講好一個個生動立體的“中國故事”,構建多維度、立體化的對外傳播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還是構建新的國家形象,都要尊重傳播規律,講究適度、得體。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這無疑為相關工作亮明了原則。
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中國故事就能跨越種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籬,直抵人心,中國形象就能潤物無聲地融入國外受眾的腦海。而當中國故事像蒲公英一樣飛向世界各個角落,中國定能贏得世界更廣泛的歡迎和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