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涵蓋了廣泛的經濟政策目標,旨在指導中國2021-2025年的發展。經濟學人智庫研究了有關經濟增長、創新和制造業的目標。
·認為,中國將在2021-2025年保持實際GDP平均5-6%增長的隱性目標,以便到2035年將實際GDP在202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國家還將推動創新,以扭轉與生產率增長下降有關的趨勢,并抵消與進口依賴有關的風險。
·十四五規劃提升了制造業的地位,使中國向價值鏈上游移動,并鞏固其現有的競爭優勢。盡管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但這將使中國在2021-2025年保持大量的貨物貿易順差。
十四五規劃為在未來15年內實現 “社會主義現代化 “的雄心壯志提供了路線圖。更廣泛地講,十四五規劃和 “2035 “目標旨在以發達經濟體為基準加快中國的轉型。
然而,新計劃是在與之前的十三五規劃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下產生的。中美緊張關系和對經濟安全的擔憂反映了新的地緣政治擔憂。中國比其他主要經濟體更快地從新冠病毒大流行中恢復過來,這一事實也產生了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政策議程,包括重新強調本土創新。
十四五年規劃開辟了新的領域,沒有設定年均實際GDP增長的目標。這是一個積極的變化,這表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靈活性更大。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設定經濟目標,政府表示仍會像2021年一樣,根據實際情況設定年度GDP目標(不過由于2020年起比較基數較低,今年 “6%以上增長 “的目標很容易實現)。鑒于此,經濟學人智庫認為2021-2025年實際GDP增長的隱性目標將是5-6%,即增長將從2021年的8.5%降至2025年的4.5%。
追求創新驅動發展是十四五計劃的核心,是解決近年來生產率下降問題的舉措之一。十四五規劃要求在計劃期間,研究與開發(R&D)支出每年增加7%以上。在這其中,基礎研究的支出份額計劃大幅增加,從2019年占R&D支出的6%增加到2025年的8%。目標是幫助打破發達經濟體在核心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
與十三五規劃中對創新的討論相比,新規劃顯示出對戰略和國家安全相關目標的關注更加緊密。計劃發展的具體部門包括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電路以及生物醫藥和生命科學。十四五規劃還明確指出,國家級實驗室和國企將在創新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例如,它特別指示國企的研發支出要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雖然十四五規劃中鼓勵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也增加研發支出,但十三五規劃中關于將創新與大眾創業掛鉤的措辭,在十四五規劃中并未出現。這表明,在近年來補貼浪費和欺詐事件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政策轉向支持現有的行業領導者,而不是鼓勵新的市場進入者。
十四五規劃強調制造業,這與十三五規劃形成鮮明對比,后者的重點是培育服務業。十三五規劃設定了到2020年第三產業至少占GDP的56%的目標(2020年達到54.5%)。十四五規劃取消了這一目標,而是要求制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保持基本穩定。鑒于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已從2006年的20年峰值32.5%穩步下降到2020年的26.2%,十四五規劃建議政府的目標在2021-2025年制造業增長至少與服務業增長相匹配。

支撐這一轉變的是一種擔憂,即如果中國轉向純粹的服務業驅動的增長模式,生產力和就業將會惡化。中國認為,德國提供了比美國和英國更好的經濟模式,因為中國認為在市場上,制造業已經被 “空心化”。西方國家在疫情初期對醫療用品和疫苗的爭奪,凸顯了制造能力薄弱和對關鍵供應鏈缺乏控制所帶來的風險。這些因素展示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即使美國技術出口管制帶來的沖擊也暴露了制造業薄弱的關鍵領域。
這些目標表明,在2021-2025年,中國對制造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特別是中國旨在通過在從技術到高速鐵路、電力設備、可再生能源和船舶制造等部門建立完整的國內供應鏈,以增強現有競爭力。對供應鏈多元化的反復關注肯定了旨在減少對包括美國在內的某些國家的依賴的長期目標,這是中國雙循環戰略的一部分。然而,十四五規劃也強調了保留關鍵產業鏈在國內的重要性,建議給予政策支持,以應對某些產業(如低端電子產品)向東南亞的持續外流。在遷移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中國將致力于將這些活動引向與其有穩定貿易關系的國家,中國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中的成員身份可能在這方面發揮關鍵的促進作用。
中國保持制造業競爭力的目標將使中國的貨物保持可觀的貿易順差,特別是隨著2021-2025年中國在全球和區域供應鏈中的重要性加深。這仍將是中國貿易關系中摩擦的根源,特別是隨著中國在高附加值領域的存在不斷加深。
本文來源于經濟學人智庫,清研智庫李梓涵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