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加快開展無廢園區創建 推動固廢減量綠色生產

“無廢園區”是指依據綠色低碳和“無廢”的理念,以及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要求,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實現園區內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從而實現資源節約、產業共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園區。它是“無廢城市”建設的細胞工程,尤其在化工園區等特定區域中,開展“無廢園區”建設有助于推進相關行業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推動工業固體廢物在企業內、企業間和區域內的高效配置和就地就近利用處置。
“無廢園區”工作背景
201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國范圍內選擇10個左右有條件、有基礎、規模適當的城市,在全市域范圍內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2019年4月,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篩選確定了全國首批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并將河北雄安新區等5個地區作為特例,參照“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一并推動。截至2020年年底,試點共完成改革任務850項,工程項目422項。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十四五”時期推進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省份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2021年12月,生態環境部等18個部委發布《關于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環固體〔2021〕114號),指導各地做好“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鼓勵各市級人民政府積極提出申請、列入國家梯隊。至2023年底,我國已有1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和8個特殊地區印發“無廢城市”實施方案,各地安排工程項目3200余個,涉及項目總投資超1萬億元。指導15個省份全域有序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無廢園區定義
無廢園區定義
在法定邊界和范圍內,聚集若干企業、實現系統性地降低或消除固體廢物對環境影響和統一管理的區域。“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
【注:所指的固體廢物主要包括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四類。】
無廢園區建設的意義
開展“無廢園區”的創建是延續和擴展“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強化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是全面推動“無廢社會”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舉措。開展“無廢園區”建設意義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推動產業園區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開展“無廢園區”建設,強化要素保障和資源集約利用水平,通過創新與集成綠色發展的政策和機制,建立新型的、側重循環經濟科技和轉化體系的新型產業共生體系及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和生態產業鏈,可以促進園區的綠色升級,推動園區產業結構的轉型提升,促進實現園區的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加快建成資源節約型社會。一方面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促進園區綠色化、低碳化發展,實現經濟、環境“雙贏”;另一方面通過建設過程中的大力宣傳和親身實踐,有助于增強全社會節約意識、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社會氛圍,加快我國進入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速度。
三是助力打造全球生態工業體系。通過“無廢園區”的建設,可以探索出一條低碳循環、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總結形成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經驗”,為“一帶一路”沿線乃至全球工業園區提供可參考、可借鑒的案例。帶動國際綠色潮流,共同構建國內小循環、區域中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和崇尚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生態工業體系。這不僅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打造利益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迫切需求。
無廢園區建設工作開展
開展角度
一是深入推進源頭減量。統籌產業布局,嚴把化工項目準入門檻,注重新進企業與現有企業耦合銜接,嚴禁固廢產生量大且未落實利用處置途徑的項目進入園區;不斷提高清潔審核質量,指導企業強化固廢的源頭削減措施。
二是持續完善收貯運體系。依托一般工業固廢信息管理平臺,引導園區內及附近一般固廢收運單位建立健全規范化分類貯存管理體系,提供“一站式”環境服務及整體解決方案促進廢包裝物、廢設備等可回收固體廢物高值化利用;深化危廢“分級管理”,結合園區特點,針對研發企業,園區聯合危廢焚燒單位探索創建危廢收集處置“班車”“網約車”“順風車”轉運模式,打通小微企業危廢管理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拓寬資源利用途徑。對不同企業產廢情況、生產工藝進一步研究梳理,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圍繞園區內產廢量大、利用技術成熟的危險廢物,探索實行“點對點”豁免利用、梯級利用和交換使用;持續鼓勵化學工業園熱電、鈦白等單位將大宗固廢,如鈦石膏、脫硫石膏,就近建材化利用。
四是優化利用處置能力。充分挖掘園區固廢資源化利用潛力,促進先進技術落地應用;探索企業固廢處理技術研究開發。
五是強化監管能力建設。充分利用全生命周期監控系統,對園區智慧管理平臺智慧環保板塊持續優化,細化固廢產生、轉移、處置等信息,進一步增強對企業的監管能力;在園區內評選環保先進企業時,將“無廢工廠”“無廢園區”建設情況納入考評內容,對工作突出的單位,優先納入評優范圍。
無廢園區申報單位基本要求
申報單位原則上應符合以下要求:
1.園區內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0%,或近三年綜合利用率累計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
2.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近三年累計降幅≥10%。
3.近三年未發生較大及以上污染事故、生態破壞事件。
4.列入強制清潔生產審核名單的企業應全部通過審核驗收。
5.信息化管理手段完善,園區內工業固體廢物的種類、數量、流向、貯存、利用、處置等信息詳實準確。
無廢園區建設工作開展現狀——“靜脈產業園區”
靜脈產業園作為無廢城市微觀形式、又集合各個固廢要素,這種減量化、集約化、資源化的靜脈產業園模式將成為無廢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實現“無廢城市”的主要手段,因此頻頻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各地政府的追捧。
2020年至今,我國靜脈產業園區處于地淘高質量發展階段,靜脈產業園區作為廢棄物處置及資源化回收的“橋頭堡”,在“雙碳目標”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將廢棄物經過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后,其中含有的金屬、玻璃、塑料、油脂等作為資源回收再利用,可以明顯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具有良好的碳中和效應。因此,我國靜脈產業園區未來規劃設計更要朝著綠色、節能、低碳方向努力。
在無廢城市建設和碳減排的大背景下,我國固廢靜脈產業園區在規劃建設中,不僅僅追求園區內部單個項目、不同項目系統之間物質能源循環,如水、電、氣、熱等互相供給,還有鏈接園區外部,與整個社會系統建立關系,追求項目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和社會大循環,由低級向高級三個層次的循環模式。
項目小循環:指園區中單個項目內部的工藝銜接和物質能量的循環。例如垃圾焚燒發電廠所產生電力可供自身運營使用,從而減少了使用市政用電的費用。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達標的中水可為后續的膜處理單元提供反沖洗用水,沖洗后的排污水,將再次進入污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
園區中循環:指項目中循環即本園區內不同處理工藝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包括利用生活垃圾能源的內部綜合利用,有機質的內部利用,污水等的集中處理等。例如園區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發電余熱蒸汽用來為整個廠區的采暖提供熱源、廚余垃圾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系統產生的廢渣、污泥等送至焚燒廠進行處理,焚燒系統產生的蒸汽送至餐廚垃圾處理系統用于油水分離,垃圾經焚燒后為本園區各處理系統提供電源。

園區中循環圖
社會大循環:指本園區的社會大循環即靜脈產業園與社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園區和社會形成一個大的循環體系,即社會流通的商品經過消費,廢棄的部分進入園區,經過園區內部處理,形成電力、肥料、金屬等原材料返回到社會商品加工體系,經過生產再產生商品,供社會使用。

社會大循環圖
現如今,我國靜脈產業園區已經從傳統的環保處理設施+環保宣教功能,發展成為集環保設施、宣教科研、生態休閑、產業帶動、創新創業等一體的綜合型生態靜脈產業園區。

由傳統靜脈園區到綜合型生態靜脈產業園區
撰稿 | 王瑩 清研集團智慧生態環境研究部研究員
編輯 | 扆國超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