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五個聚焦分析我國智慧農業的現狀與未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著眼統籌“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當今時代,智慧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我國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經之路。智慧農業通過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應用為特征,實現生產作業精準化、管理決策自主化、產業提升鏈式化。尤其在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農業資源環境制約加劇、面源污染形勢嚴峻、水資源耗費加劇等背景下,智慧農業成為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以下將從行業政策、市場規模、企業布局、發展核心、發展建議5大方面闡述我國智慧農業的現狀與未來。
行業政策:政策傾斜推動智慧農業發展
在智慧農業發展方面,國家和地方給予了諸多的政策扶持。2018-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總體擘畫;國家部委出臺相關通知、意見和方案,系統部署;各級地方政府具體落實,全面推進。



市場規模:智慧農業市場規模擴容加速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全球智慧農業的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90.2億美元達到2025年近700億美元的規模。我國智慧農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智慧農業應用滲透率還不到1%。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估,2022年我國智慧農業市場規模預計達743億元(107億美元)。此外,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預測,目前我國農業數字經濟產值規模約6000億元,2025年預計達到1.26萬億元。
企業實踐:資本巨頭紛紛布局智慧農業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國家數字化農業戰略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農業領域出現一片藍海。據企查查數據顯示,中國智慧農業相關企業注冊量持續增加,由2017年的1208家增至2023年的5000余家,年均增長率52.32%。同時,以阿里、京東、百度、騰訊等為代表的資本巨頭也紛紛布局智慧農業項目。據《2021年中國智慧農業全景圖譜》統計,目前智慧農業產業鏈上游主要是以北斗星通、新疆眾合等為代表的集成電路、衛星導航及傳感器相關的企業;中游主要是以奧科美、極飛科技等為代表的無人機、農業自動機械或智能化養殖相關的企業,主要提供數據平臺服務(65%)、智能化養殖(26%)、植保無人機(7%)以及農機自動駕駛服務(2%);下游主要是北大荒、中糧集團等為代表的農產品生產相關的企業。
發展核心:數據驅動是智慧農業的本質
數據是智慧農業關鍵生產要素,要解決好“數據從哪來、數據怎么用、數據給誰用”的“3W”問題。Where:數據獲取是基礎,要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農業感知技術體系,從衛星、無人機、物聯網、智能裝備等多渠道獲取數據,實現農業資源環境、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跨區域、全要素、多層次的數據采集。How:數據處理是關鍵,要構建融合農學知識的數據挖掘分析技術體系,輸入氣象、土壤、農作物或畜禽生長、病蟲害、疫病等數據,通過數據模型,運用聚類、統計、關聯、可視化等多種處理與分析方法,輸出種養殖適宜性評價、病蟲害防治、疫病防治、產量預測等數據。Who:數據應用是核心,要搭建農業農村智能化決策與管理技術體系,為農產品生產主體提供生產管理、市場數據,為流通主體提供物流數據,為消費者提供產品溯源數據,為政府提供宏觀監管數據。
發展建議:智慧農業未來重點發展建議
一是構建智慧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快數據類法規出臺和實施,形成細分領域的創新政策,為建立數據要素市場提供政策、法律制度保障;完善金融保險、補貼等政策,為數字生產力匹配適宜的生產關系;出臺相關政策進行引導,推動低成本實用化技術發展,體現數字技術的經濟價值;構建產學研融合創新體系,推動智慧農業產業體系建設。
二是強化農業農村數據資源整合建設。推進全鏈條、全環節數字化;以重點農產品全產業鏈為主線,建設“條數據”,以縣域農產品生產基地或農業園區為單元,建設“塊數據”;打破數據壁壘,將數據進行有效匯集。
三是加快智慧農業技術綜合集成。加快補齊核心短板,突破傳感器、模型算法等“卡脖子”技術問題;加快技術綜合集成,推動智慧農業技術從散裝到集成、整裝的轉換。
四是強化智慧農業應用場景建設。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經營主體,建設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提出差異化的技術解決方案。(觀點源于2022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趙春江院士發言)
撰稿 | 關海燕 馬玉珠 清研集團園林綠地研究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