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合規發展水平亟需提高
國家信息中心正式發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2)》,這是自2016年首次發布以來的第七份年度報告。報告系統分析了2021年疫情沖擊下我國共享經濟發展的最新態勢、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趨勢,以期為政府決策、產業發展和公眾參與提供參考借鑒。
2021 年,我國經濟發展經受住了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疫情散發等多重考驗,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發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共享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在助力實現“六穩”“六保”和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凸顯。與此同時,引導共享經濟規范發展成為社會共識,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治理框架進一步完善,為共享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發展概況
2021年我國共享經濟繼續呈現出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全年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約36881億元,同比增長約9.2%;直接融資規模約2137億元,同比增長約80.3%。不同領域發展不平衡情況突出,辦公空間、生產能力和知識技能領域共享經濟發展較快,交易規模同比分別增長26.2%、14%和13.2%;受疫情區域性爆發和部分城市監管政策調整等影響,共享住宿領域市場交易規模同比下降3.8%。

共享型服務和消費繼續發揮穩增長的重要作用。從共享型服務的發展態勢看,2021年在線外賣收入占全國餐飲業收入比重約為21.4%,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網約車客運量占出租車總客運量的比重約為31.9%;共享住宿收入占全國住宿業客房收入的比重約為5.9%。從居民消費的角度看,2021年在線外賣人均支出在餐飲消費支出中的占比達21.4%,同比提高了4.4個百分點。網約車人均支出占出行消費支出的比重約為8.3%,共享住宿人均支出在住宿消費中的占比約為5.9%。

面臨的問題
(1)多種因素影響共享經濟企業預期
一是宏觀經濟下行持續承壓。2021 年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主要指標實現預期目標。但同時,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處于疫情影響下曲折恢復過程。二是平臺治理和監管持續強化。長期看有助于共享經濟整體的健康持續發展,但近期看直接影響到市場參與主體的預期。我國平臺經濟正在進入更加注重“發展和規范并重”的新階段,更加強調公平競爭和包容普惠。
(二)共享經濟企業合規發展水平亟需提高
一是參與主體不合規。交通部全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數據顯示,2021年6月,訂單量超過 30 萬單的網約車平臺共13 家,其中有的平臺訂單合規率僅為 16%左右;二是價格行為不規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低價競爭和濫用市場地位設置不合理定價規則。三是數據管理合規水平低。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違規收集(包括未經用戶同意,超范圍收集,未公開收集使用規則,強制索取)和違規使用(包括應用未經用戶同意與其他應用共享、使用用戶個人信息,用戶難以關閉某一應用利用個人信息進行定向推送或精準營銷的功能)等問題屢禁不止。四是用工管理不規范。共享平臺上的靈活用工對傳統的勞動法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戰,出現了一些游走在“灰色地帶”的用工行為。

(三)數據安全治理面臨新挑戰
一是數據泄露風險。全球范圍看,2020 年全球數據泄露超過去15 年總和,政務、醫療及生物識別信息等高價值特殊敏感數據泄露風險加劇,云、端等數據安全威脅居高不下,數據交易黑色地下產業鏈活動猖獗。二是資本對數據的控制力持續加強造成風險隱患。資本市場的活躍推動了共享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也使得資本對數據尤其是一些涉及國家和個人安全的數據的控制力持續加大。三是數據跨境流動頻繁帶來治理新挑戰。平臺企業國外上市后,不排除在國外政府監管壓力下可能存在數據跨境流動的安全隱患,這些都可能直接影響到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四)共享經濟企業“走出去”面臨新挑戰
許多國家已經意識到數字經濟將是新的國際政治博弈的重要領域,加之政府和民眾對數據安全和隱私數據保護的日益重視,紛紛提出自身的治理主張和標準規則,試圖搶占全球數字經濟領域的規則制定權和博弈主動權。共享經濟平臺企業在拓展國際市場過程中,跨境運營和數據跨境流動都需要滿足不同國家的監管要求,因而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更高的合規成本。
發展趨勢
(一)“十四五”時期共享經濟發展面臨新機遇
“十四五”我國共享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共享經濟在生活服務和生產制造領域的滲透場景將更加豐富。《“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數字經濟規劃》)中提出了我國“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發展的八項重點任務和 11 個專項工程,“深入發展共享經濟”成為“數字經濟新業態培育工程”的重要內容。

(二)共享經濟將成為提升數字化轉型實效的重要抓手
一是要積極探索平臺企業與產業園區聯合運營模式,豐富技術、數據、平臺、供應鏈等服務供給,提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資源共享水平。二是要圍繞共性轉型需求,推動共享制造平臺在產業集群落地和規模化發展。三是探索建立各類產業集群跨區域、跨平臺協同新機制,促進創新要素整合共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配套能力。
(三)共享經濟在生活服務領域的滲透場景更加豐富
一是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的不斷深化。5G、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技術的創新應用,將為共享經濟持續優化服務供給、改善消費體驗提供重要支撐。二是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一方面,我國具有全球最大內需市場優勢,隨著人均收入持續穩步增長,消費需求與能力都將繼續提升,人們擴大和升級消費的意愿更強,從基礎消費、實物消費、生存型消費向服務消費、品質消費、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轉變。三是經濟高質量增長的發展需要。一方面,共享經濟從供給側推動服務業轉型升級,從消費側釋放內需潛力,另一方面,共享經濟具有社會覆蓋面廣、引領帶動性強等特點,對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具有重要作用。
(四)新就業形態勞動保障制度體系加快建立
勞動保障制度更加精準和差異化。社會保障制度創新既要充分考慮現行的制度安排,又要充分適應平臺新就業的特點,改變原來以勞動關系為考量基礎的相對單一的“二分法”。構建和完善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成為必然要求。平臺新業態勞動者將納入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多方協商共促的勞動者權益保障體系將加快建立和完善。

(五)共享經濟企業主體責任將進一步明確
明確平臺主體責任的政策和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隨著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平臺主體責任與義務的劃分逐漸明晰,平臺治理法治環境日趨完善,為平臺全面履行公平競爭、勞動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安全風險管理等責任提供了指引。強化超大型平臺責任成為政策重點。重點明確和厘清超級平臺的責任,規范超級平臺的公平競爭,可以為整體的平臺治理提供有效的方案和參考,促進平臺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平臺企業履行主體責任需重點關注四大方向。一是營造開放協作的創新生態,二是更加注重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三是提升算法規則公平性和透明度,四是重視勞動者權益保護。
來源:國家信息中心